<strike id="mvwaw"></strike>
  • <strike id="mvwaw"></strike>

      <tr id="mvwaw"></tr>

      1. 首頁 > 正文

        2022年中國新聞工作者援助項目名單發布,受援助的記者說—— 珍惜記者時光 多生產有溫度的作品

        2022-11-15 16:14 | 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11月6日,中國記協發布2022年中國新聞工作者援助項目援助名單和金額,91名新聞工作者獲得援助金401萬元。

          受到援助的湖南郴州市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編輯部主任劉洪從事新聞工作20年,參與或主持策劃過上百個重大系列報道和新聞宣傳活動,深入基層采訪的60多部新聞作品獲獎?!吨袊侣劤霭鎻V電報》記者和他聯系時,他正在圍繞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參與策劃制作系列宣傳報道。

          劉洪說:“非常感謝中國記協提供的援助,為我減輕了經濟上的負擔。目前,我正在接受治療中,已經進行了11次化療和靶向治療,情況暫時穩定。我每月除了在醫院接受治療的一周外,其他時間都在堅持工作。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倍加珍惜有限的記者時光,生產更多更好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p>

          懷著滿腔熱忱 一生獻給新聞

          受援助的新聞工作者名單中,有的人的名字已被方框特別標注。他們將滿心的信念、熱情、勇氣和擔當,獻給了自己所熱愛的新聞事業。

          新華社西藏分社記者普布扎西在藏工作20多年,曾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連續3年被中宣部評為“新春走基層”先進個人。他參與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等一系列重大主題報道,參與重大建設項目和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工作。在天安門廣場上,他舉起相機述說《閱兵大片是怎樣煉成的》;在里約熱內盧殘奧會的運動場上,他讓人們《關注殘奧會,為運動員點贊》;在2020珠峰高程測量的重大報道中,他在人類生存極限的珠峰大本營堅守了40余天,全程記錄中國人的巔峰壯舉;在踐行“四力”的征途中,他走遍了西藏74個縣區,走遍2000多公里長的中印邊境線。

          普布扎西在西藏分社的稿件始于傳真照片年代的2003年4月10日《雪域演練森林防火》,止于2022年1月26日《拉薩:八廓街老大院里的笑聲》。2022年1月28日,在完成最后一次采訪拍攝后的兩天,他突發重疾,轉往內地救治,2022年3月12日離世。

          中國商報社原社長徐艦從事新聞工作30年,從國家宏觀政策到百姓衣食住行,從傳統業態的改革創新到新興業態的異軍突起,從市場出現的新動向到企業改革的新舉措,他都帶著團隊觀察業界變化,引導行業發展,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行業特色的創新性報道。徐艦愛崗敬業,無私奉獻,長期辛勤工作,積勞成疾,在多次身體預警的情況下無暇及時就醫,2022年2月突發疾病去世。

          從事新聞采編工作30多年的甘肅敦煌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秦逵遠,先后擔任專題部、新聞部、總編室主任等職務,多次承擔并帶隊完成各項重大采訪任務和新聞宣傳戰役,用鏡頭記錄了敦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一個個輝煌成就。2021年10月28日,秦逵遠在電視發射臺值班期間突發疾病去世。

          堅守關鍵崗位 扛起艱巨任務

          近年來,中國記協兩次修訂完善《中國新聞工作者援助項目實施辦法》,切實增強新聞援助工作的導向性和規范性,對為黨的新聞輿論事業作出積極貢獻的優秀代表和多年堅守關鍵崗位、艱苦崗位的采編骨干給予更多關注和保障。受到援助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攝像記者楊利軍、三峽日報社編委鄧士德、黑龍江雞西市融媒體中心編輯吳海峰等都是堅守關鍵崗位、扛起艱巨任務的典型代表。

          楊利軍從事新聞工作28年,參與了黨的十九大和6屆全國兩會報道,連續12年參加春運的報道和直播工作,參與了九八抗洪搶險、玉樹地震等報道。2019年,楊利軍在青島采訪拍攝深潛項目期間,身體出現不適,在堅持完成出差采訪任務后,返回北京住院檢查并于2020年進行了胃切除手術治療。手術后至今仍需每3個月進行一次復查。楊利軍說:“此次獲得援助項目的支持和幫助,讓我感受到了組織的溫暖,也更加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在新聞一線繼續奮戰,多歷練、多思考、多實踐,以赤子之心作筆,記錄中國故事;以滿腔熱忱為歌,譜寫時代篇章?!?/p>

          鄧士德從事新聞工作39年,從縣報到地市報,值守夜班29年,曾獲得湖北新聞獎一等獎、“全省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負責《三峽日報》新媒體宣傳二審把關工作,由于發布頻次空前增加,發布任務重、要求高,每天工作16—17小時。他高強度工作3個月,經手把關稿件2000余件,終至血壓和腎臟各項指標居高不下,不可逆轉。

          曾多次獲得省市好新聞獎的吳海峰,長期堅守夜班崗位,從事新聞工作30余年,值守夜班17年。夜班工作熬心血、耗精力,工作到后半夜是家常便飯,吳海峰好幾次早上7點多了才完活。常年夜班工作,嚴重影響了吳海峰的睡眠,他患上嚴重神經衰弱,經常到早上也睡不著覺。單位領導考慮吳海峰身體原因,讓其調崗,使其恢復身體,但他總是說:“我身體可以,這個崗位太重要了,我一定會在崗一天,做好一天編輯工作,絕不讓報紙出現任何差錯?!?/p>

          扎根基層一線 心系百姓冷暖

          福建閩西日報社美術攝影部記者王耀輝、云南西雙版納廣播電視臺總編室編輯艾依納等多名扎根基層一線、心系百姓冷暖的新聞工作者獲得援助,他們總是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深入社區村居,行走在田間地頭,采寫鮮活的新聞。

          時間回到2021年9月16日,王耀輝冒著40多攝氏度高溫前往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湖坑鎮奧杳片區數千畝的柿子山上,記錄柿子大豐收給當地老百姓帶來的可喜變化,在拍攝任務快要完成時,王耀輝突然摔倒在地,不省人事,送醫后被確診為延髓梗死。

          曾獲云南電視獎一等獎等獎項的艾依納是布朗族,從事新聞工作35年。他曾在述評性欄目《新聞視點》中擔任責編,負責欄目選題策劃、撰稿、組稿、攝像、編輯、終審,制作播出了許多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的節目,構建了溝通的良好平臺,積極發揮了媒體輿論監督的作用。艾依納長年是白天深入農村、社區、企業、工廠,采訪收集資料等,夜晚伏案熬夜撰寫新聞稿件,由于工作長期勞累,造成身體嚴重透支,當記者與他聯系時,他正在醫院進行治療。艾依納說:“患重病之后,家里的積蓄全都用光了,生活十分困難。能得到中國記協的援助,心情非常激動,感謝黨和政府對邊疆少數民族新聞工作者的關心?!保ㄔ骀迹?/p>

        責任編輯: 張澤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76790
        欧美人禽杂交狂配荷兰A片,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无,一个添下面两个吃奶把腿扒开,B站未满十八岁不可进
        <strike id="mvwaw"></strike>
      2. <strike id="mvwaw"></strike>

          <tr id="mvwaw"></tr>